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9/25~10/1 臺灣文博會參展中|官網暫停出貨|歡迎至花博爭艷館 DAT03 找 YUANCHi!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Free shipping over $1000 on order
Not enough stock.
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.
Not enough stock.
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.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Limit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per order.
Only {{ quantityOfStock }} item(s) left.
在蘇格拉底引述的埃及神話中,古神托特發明了書寫,向國王介紹,認為這將有助人民加強記憶,變得睿智,卻遭國王反駁,指書寫與個人無關,只能起提醒的作用,反而會令人民放棄自己的記憶,變得易忘,結果徒具有知的幻象。記憶與智慧之間的問題,就以書寫記錄牽繫起來。
也許,蘇格拉底過分着重一個人與自己的記憶之間的關係,忘了書寫生成之後,這些記憶就外化了,可以傳播,可以留傳。人永遠難以在當下好好地把一件事處理得妥貼透徹,有些事情總是到了後來才能辨清面容。將記憶製成文件,以書寫擷取世界,正是為了他日有重讀的憑據。
之如檔案庫,它的意義總是在未來才得以開放。解讀總是不合時宜的:此刻我們盲目地收集紀錄,就是為了終有一天,可以在這些堆疊的資源中理清頭緒,去追溯、辯明、重估、追究、撥正、追認往日之事。在暗晦的年代,我們更需要明白檔案之用,也更需要懂得檔案的收集與閱讀方式。
問題倒是,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檔案,甚或自行籌組檔案庫?今期《Sample 樣本》以檔案為題,介紹本地的檔案管理及研究實踐,概述台灣對政治檔案的處理,分析檔案於不同領域下的應用方式,藉以貼近檔案工作者的視角。藝術計劃 PROJECT 與藝術家江耀榮設立的香港百物檔案館合作,簡述自設檔案庫的工序及注意事項,指出民眾同樣可以按自己的角度與需求,收集藏品,構築獨特的私人檔案庫。
【作者簡介】
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《Sample 樣本》。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,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,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,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,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。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,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,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,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;並輔以文學創作,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,讓兩者互滲互涉。